頭頂“能源行業分拆上市第一股”的光環,上海電氣成功敲開了科創板的大門!
11月19日,上海電氣發布公告稱,經科創板上市委審議通過,同意其控股子公司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電氣風電”)首發上市申請。A股刮起的這股分拆上市風,終在能源行業花開落地。
作為海上風電的龍頭老大,上海電氣的分拆上市可謂是萬眾矚目。受政策驅動,海上風電搶裝熱潮正濃,風電企業步入新的景氣周期。上海電氣選擇在這個時點運用資本的力量再加“一把火”,可謂是正當其時!
不過,電氣風電也存在著技術上高度依賴外來企業、遠高于同行業企業的負債率、大環境下增收不增利等諸多問題。上市之后,這些問題都會被攤開了放在“放大鏡”下看,未來的資本之旅會怎么走、能否走的順風又順水,值得關注!
三強環伺:“A拆A”靴子終落地
11月19日,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分拆電氣風電)至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2020年11月19日發布的《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05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審議結果為:同意電氣風電發行上市(首發)。
至此,上海電氣“A拆A”計劃終于迎來了最為關鍵的一步,離掛牌敲響上市銅鑼的最終目標,已勝利在望!
上海電氣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裝備制造企業集團之一,主導產業聚焦在能源裝備、工業裝備、集成服務三大領域。2019年,上海電氣實現總營收1275.09億元,凈利35.01億元;能源版塊實現營收459.44億元,同比增長12.06%。
小編注意到,上海電氣能源版塊的營收增長,主要得益于風電業務的快速增長。也就是本次分拆出去的電氣風電,是上海電氣的風電業務核心,其主營風力發電設備設計、研發、制造和銷售以及后市場配套服務。
上海電氣(電氣風電)是中國領先的風電整機制造商與服務商,也是中國最大的海上風電整機制造商與服務商。2019年,公司新增裝機容量64.7萬千瓦,占比26.0%排名第一。截止2019年年底,上海電氣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近3GW,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1.4%,超過二、三兩名的總和。
根據2020上半年年報,報告期內,上海電氣新增風電設備訂單339.6億元,同比增長505.8%;報告期末,上海電氣在手風電設備訂單570.9億元,同比增長90.4%。
從手上訂單量來看,上海電氣勢頭強勁,尤其是在其引以為傲的海上風電領域。但是,當對比其近些年海上市場份額,就會發現上海電氣面臨的壓力之大。
國信證券研報顯示,2016年至2019年,上海電氣的海上風電份額占比從83%被稀釋至29%。在這4年里,遠景能源海上風電的市場份額從9%增加至27%;金風科技從8%增加至26%;明陽智能從0市場份額猛增至22%。
從數據上來看,這幾家風電整機廠商在海上風電市場份額上的差距越來越小,逐漸形成了四強爭霸的格局。其中,明陽智能作為“黑馬”尤為突出,在今年7月7日,明陽智能發布了最新11 MW海上風機,再次刷新中國最大風機容量紀錄,明陽智能跑到了上海電氣的前面。
群雄逐鹿,不進則退,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面對另外其他三強來勢兇猛的攻勢,上海電氣要想不被擠下第一寶座,只能選擇加速跑!
對于本次分拆上市,上海電氣表示,系落實上海國資改革重要舉措。本次分拆將踐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電氣風電的內生動力,優化國資布局結構,并進一步完善電氣風電的公司治理。本次分拆完成后,上海電氣股權結構不會發生變化,且仍將維持對電氣風電的控股權。
“通過本次分拆,上海電氣將進一步實現業務聚焦。借助于上市平臺,電氣風電可直接與資本市場對接,拓寬其融資渠道,提升融資靈活性,提高其融資效率。通過資本加大對風電產業核心技術的進一步投入,上海電氣希望借此實現風電業務板塊的做大做強,增強風電業務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上海電氣表示。
據了解,電氣風電計劃發行股數不超過5.33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40%,擬募集資金31.06億元,分別用于新產品和技術開發項目、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山東海陽測試基地項目、后市場能力提升項目、風電機組柔性化生產技改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本次發行完成后,隨著募投項目的實施,電氣風電的業務和資產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對于保住公司的市場地位具有一定幫助。
三大隱憂:前景看好但并非坦途
雖然電氣風電發行上市(首發)申請已過掛牌勝利在望,但是電氣風電的資金、技術等問題仍然是個不定時炸彈,無法忽視。
據了解,在11月19日科創板股票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上,委員們提問的問詢問題,就重點集中在電氣風電的技術上,并要求其“完整披露2019年12月西門子出具的《ConsentLetter》的具體條款。”
事實上,無論是否上市,電氣風電的技術不獨立問題一直都是懸在頭上的“阿摩克利斯之劍”。記者了解到,在技術方面,電氣風電與西門子的“深度合作”,一直都是行業內讓人詬病的點。長期以來,電氣風電對西門子存在持續的嚴重技術依賴。
電氣風電的很多產品,都是由西門子公司的技術許可而生產的。電氣風電與西門子簽署了多份“技術許可和協助協議”,技術許可涵蓋公司海上4.X系列、6.X系列、7.X系列等,都是目前主要的在售機型。
2017年至2019年,電氣風電主營業務收入來自技術許可類產品的占比分別為68.92%、78.88%及43.00%,自主研發類產品與二次開發類產品的占比合計分比為30.66%、19.72%及50.59%。
雖然技術許可類產品占比在逐年降低,但是電氣風電也承認:“若因產品、市場或雙方合作等原因,導致相關協議終止、西門子歌美颯授權其他方使用許可技術或電氣風電與西門子公司不再就新一代產品進行合作,則將可能對電氣風電業績與未來經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的突發危機和國際政治環境的不確定性,給雙方的合作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上海電氣多了一份隨時需要注意的危機預警。華為在芯片上被斷供的前車之鑒,就說明了在技術上被人“卡脖子”問題有多嚴重!
除了技術上的“戰戰兢兢”,電氣風電的高負債也是個讓人撓頭的問題。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電氣風電的總負債分別為101.10億元、123.74億元和183.60億元;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2.12%、85.21%和82.49%,遠高于一般財務分析認為的70%的安全線(同年度同行業可比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均值分別為77%、76.99%和78.36%)。
2019年,電氣風電的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但引起此變化主要原因是,電氣風電的控股股東上海電氣向其增資了15億元,這樣的母公司“輸血”只能救一時之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對這個問題,電氣風電也承認:“如果公司未來因為增加債務性融資,或者因其他內外部因素導致資產負債率進一步上升,將可能增加公司的償債風險。”
負債率已經夠高了,公司盈利還不太“如人意”,這才是真正的“難上加難”。
增收不增利是搶裝潮下風電整機廠商的普遍痛點,電氣風電也不例外。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電氣風電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5.57億元、61.71億元、101.35億元和56.38億元,凈利2118.54萬元、-5230.76萬元、2.52億元和1.05億元。同期,電氣風電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2.50%、22.34%、20.17%和15.53%(可比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別為25.42%、23.37%、19.61%和17.20%)。
對此,電氣風電表示:“受行業競爭加劇、公司自身產品結構調整以及公司簽署的部分風機項目為虧損訂單等方面的影響,公司分機型產品的毛利率在報告期內波動較大。如果未來行業整體發生重大不利變化,公司產品結構進一步調整,或公司未來簽署的訂單出現虧損,可能會導致公司部分產品甚至整體毛利率水平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進而導致公司業績的波動。”
從大環境上來看,中國風電尤其是海上風電的大時代已經來臨,無論是當下的搶裝還是平價后的自由發展,都給予了風電企業無限的想象力。電氣風電此時上市,對于企業發展來說是一步好棋。
但技術不自主、債務高企、盈利堪憂等難題,是這個國內海上風電霸主需正視且要盡快解決的問題。風電下半場之戰一觸即發,電氣風電上市只是一次新的出發,未來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和挑戰!